北京時間12月29日凌晨,美聯社刊登了題為《美國企業越來越傾向于海外雇員》的評論文章,現全文摘要如下:
企業利潤在提高;股價在上漲。為什么還是沒有公司增加雇員呢?
事實上,很多美國公司都在雇傭更多人,只是不是在你我的家鄉。他們都把雇傭放到了海外:就是那些銷售激增,訂單應接不暇的地方。機械制造巨頭卡特彼勒公司今年雇傭了超過1萬5千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美國以外;聯合包裹公司的海外招聘力度也前所未有地增大。對這兩家公司來說,國際市場的銷售額增長速度至少是國內市場的兩倍。
這也幫助解釋了,為什么在美國商業企業的業績表現普遍造好的上個月,美國國內失業率還維持在9.8%。數據顯示,有96%的美國國內500強企業今年都給出了盈利業績;美國股市則是出現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高收盤點數:不過就業機會卻是跑到了別處。
華盛頓智庫,經濟政策學會指出,美國公司今年以來創造了140萬個海外就業機會,國內的職業則是不足100萬個。如果這140萬個就業機會都能放在美國國內,將幫助失業率下降到8.9%。學會高級國際經濟學家羅伯特斯科特表示,“在對美國公司有利和對美國經濟有利之間,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統計表明,美國工作職位向海外轉移已經有超過20年歷史了。而近幾年來,海外聘用的工作職位已經越來越趨向高級化,包括半導體工業和軟件行業,不再只是過去的玩具制造和成衣業。與此同時,這類工作職位所制造的產品越來越多的留在了海外,而不是回到美國進行銷售。包括印度,中國和巴西在內的多個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出現了大幅的上升。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的消費需求持續走弱。根據萬事達卡開支調查報告,在剛剛過去的假期銷售旺季中,美國人在服裝等必需品上的花費相比經濟衰退前下降了3%;珠寶,家具,電器和大型工具等方面的開銷則是下降超過10%。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全球化專家賈弗里薩克斯指出,“公司總是往增長最迅速,同時也是利潤最高的市場傾斜。不同的是,現在公司還能從新興市場國家招攬到最杰出的人才,美國人是真的需要小心了。”
隨著海外市場的擴大,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把制造中心也轉移到了那些國家。以卡特彼勒為例,在過去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公司已經宣布在中國投資建造三家新工廠開展研發和制造。這一決定的基礎是:今年的頭九個月中,卡特彼勒在亞太地區的銷售額同比上升了38%,而同期美國國內的銷售增幅僅為16%。受海外市場業績推動,卡特彼勒公司今年以來的股價提高了65%。
標準普爾首席經濟學家大衛韋斯指出,“經濟實力對比已經有了變化,并且將繼續變化下去。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標準普爾500成份股公司在過去幾年中的一半以上收入都是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
賈弗里薩克斯表示,跨國公司其實沒有選擇的余地,特別在全球勞工素質不斷提升的今天。他指出,美國在多項高等教育全球排名中順位下降,而其他國家正在迎頭趕上。“我們沒有能夠有效滿足國內年輕人受教育的需要。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這一不足將會有嚴重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