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翹楚共議人才培養 擘畫未來工程教育藍圖 2019國際機械工程教育大會在滬舉行 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教育
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迅速變化的世界為工程及工程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大挑戰。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人才該如何培養,教育界、產業界、科技界關于機械工程教育的最新理念和變革舉措是什么?
10月25-28日,工程教育界的盛事——2019國際機械工程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900余名工程教育從業者、企業界人士和政府教育管理者齊聚上海,以“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教育”為主題,通過一系列活動,匯聚當前全球機械工程教育領軍人物智慧,把脈機械工程教育現狀,共議機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擘畫未來工程教育藍圖。
本次會議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工程院的指導下,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中國機械行業卓越工程師教育聯盟、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聯合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并得到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電氣自動化集團等20余家國內企業高校和來自法國、日本、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丹麥等國際相關組織的廣泛支持和參與。
匯聚全球翹楚,成就世界機械工程教育的盛會
上海市副市長吳清、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培根院士、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秘書長Thomas Costabile等應邀出席并致辭,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作大會特邀專題報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莫斯科航空學院校長Mikhail Pogosyan院士等13位中外重量級學者和專家分別圍繞論壇主題作主旨報告。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以《勇立潮頭,賦能未來——以新工科建設領跑高等教育變革》為題,從精準把握高等教育發展大勢、全面推進“四新”建設、新工科引領高等教育變革三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和分享。吳巖指出,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正處在變化中,新工科應當在整個高等教育的變革中起到引領的作用,做到理論先鋒、標準先鋒、方法先鋒和實踐先鋒。當前中國工程教育,包括機械工程教育在內的新工程建設已經踏上了新征程、不斷進行新探索,未來一定能夠為打造新時代高等教育質量“中國品牌”做出新的貢獻。面向未來是本次會議的顯著特點。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培根院士認為,“面向未來是人類的一個基本特性,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基于這一需要,人類要有目的地展望未來。而教育,才能讓人類實現這種展望。”他指出,“隨著世界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越來越復雜的現代工程經常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的解決方案,迫切要求未來工程教育要超越‘工程’本身。我們要著力推動工程知識、工程技術、工程人才的交流,推動社會各界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合作交流。”
27日,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指委2019年專題會議、中國機械行業卓越工程師教育聯盟2019年理事大會、ABET(美國工程與技術評審委員會)年度會議三場平行分會,以及“機械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國際合作辦學”“智能制造卓越工程教育”“機械制造課程教學研討會”“校企合作”“新工科和學科交叉教育”六個分論壇舉行。各分會場緊扣大會主題,近50位國內外的機械工程教育專家和行業、企業界人士圍繞教學改革、國際聯合辦學、工程教育認證、產學研合作等內容作精彩報告,針對卓越工程教育新觀點、新方向進行開放式交流。
此次機械工程教育大會以開放多元的姿態,為國內外教育界、產業界和科技界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全球頂尖專家共聚一堂,分享世界機械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成果,以全球化視角探討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機械工程教育的影響,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研討工程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正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鐘志華院士指出的,“這不僅是中國機械工程教育界、也是世界機械工程教育界的一件大事,為國際機械工程教育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融通中外智慧,探討卓越工程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納米技術、虛擬現實、生物科技、社交媒體、區塊鏈、太空探索等一系列最有潛力的新技術組成的信息革命浪潮正撲面而來,如何培養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人才,成為國際工程教育界思考的重要命題。2019國際機械工程教育大會上,全球工程教育界和產業界的重量級代表深入交流,探討新的工程教育理念,謀劃工程教育的未來。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已經步入深水區,部分領域開始進入“無人區”,沒有現成經驗可以模仿復制。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認為,“中國工程教育正面臨一系列亟待突破與解決的瓶頸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中國獨有的,但更多的是全球工程教育面臨的共性問題,如何使工程教育得到更好地發展,在未來為全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是全球工程教育的同仁們需要共同思考與奮斗的主題。”他以上海交通大學工程教育為例,作了“構建卓越工程教育體系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介紹了上海交大卓越工程工科培養的核心理念與關鍵舉措,強調“卓越工程教育的目標在于為學生在工程領域積累十年后能開始不斷做出卓著貢獻打下堅實基礎,關鍵在于培養影響終生的職業勝任力與行業使命感。”
俄羅斯莫斯科航空學院校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Mikhail Pogosyan對技術與產業變革需求下,國家與高校機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進行了思考,認為面對科技與產業的變革需求,工程教育應順勢而動,改革教育項目以適應產業的最新需求。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程學院教授李琳介紹了面對智能制造這一重大挑戰,英國機械工程教育的現狀及發展戰略,指出英國大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理論-實踐-理論”“三明治”教育模式的普遍應用是英國高等教育的突出特點。美國羅格斯大學的Alberto Cuitino教授以“為數字經濟培養創客一代”為題,從人力、新項目/新課程與合適的基礎設施角度,思考為培養創客一代而推進機械工程教育中遇到的關鍵挑戰及積累的經驗。
此外,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Jivka Ovtcharova院士、天津大學顧佩華院士、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院副校長Ivan Iordanoff教授、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John Allport教授等還就“人工智能”、“新工業革命與新工科教育”等議題作了主旨報告……專家學者高屋建瓴、視野開闊,聚焦工程教育領域熱點和難點,研討工程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為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破解思路。
推動深層次合作,擘畫工程教育未來藍圖
全球化背景下,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為特點的新經濟迫切需要培養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創新人才。作為大會的主辦方,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近年來聯合眾多國際知名的工程組織成功舉辦多次機械工程教育國際會議,深化中外機械工程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工程教育的改革、創新和發展。2016年,中國成為《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中國高等教育走上國際舞臺。
在此形勢下,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對創新工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ABET年度會議上,美國ABET國際參與和管理處主任Daniela lacona介紹了ABET認證體系,指出ABET是國際公認的最具權威的認證體系,也是華盛頓協議6個發起工程組織之一,通過ABET認證,意味著一所大學可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師。正如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負責人指出的,“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僅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性制度,也是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基礎性機制。”作為科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將站在時代變革的前沿,繼續在我國專業認證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教育,需要探索學會、高校、企業聯合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機制和方式,“需要世界各國教育從業者、產業界人士以及政府教育管理者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各國工程學會的積極作用,實現各國機械工程教育多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這樣說到。上海交通大學在此方面積極探索,如,借助于學生創新中心建立校企握手區,發布企業需求項目、開設企業創新課程;此外,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在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針對傳統課程體系弊端,在教學體系上,構建了理論、實驗、項目實踐逐級深入的機械類課程,實現知識與能力縱深方向的進階式培養。在教學改革中,強調交叉類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相結合,設立熱學系列基礎課程及交叉類選修課程,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另外還推廣項目式教學與校企合作畢業設計改革。聯合國外一流院校及知名企業創辦的國際及校企聯合畢業設計,每年舉辦畢業設計展,目前已有十年發展歷程,今年校企合作畢業設計項目展展出了414名學生歷時6個月完成的133個企業資助項目。133個畢業設計項目中有十余個項目為國際聯合畢業設計(Global Capstone Project)。這些項目由中外學生組成聯合項目團隊,由中外教授與企業專家組成聯合教學團隊,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任務。通過改革實踐,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實現了知識與素質的有機結合,培養好奇心驅動的具有創造力的工程師。這些從底層到高階的創新改革工作,保證了堅實的跨學科理論知識、較強的全球勝任力、卓越的團隊合作與組織能力以及對現代機械系統的深刻洞悉和把握,對面向未來的卓越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借鑒經驗。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培根院士表示,“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工程教育發展的目標一定會變得更加清晰,我們致力于培養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人才的步伐一定會變得更加協調一致,我們將以本次會議為契機,為面向未來的機械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深化平臺培養探索辦學特區,上海交大持續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本次大會的承辦方,上海交大在工程人才方面大力推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積極開展大類培養平臺、致遠榮譽計劃、“以我為主”的國際化合作辦學等探索,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從2014年起,上海交大開始實施工科平臺試點,推進寬口徑大類招生培養工作,大平臺培養模式意在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數理化與多學科基礎,強化實驗實踐課程,注重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與融合。2018年交大打通工科平臺、工科專業、致遠工科榮譽計劃三類培養體系,將工科平臺培養優勢推廣到相關院系所有工科專業中,形成“大工科”培養體系,持續擴大學生受益面。
在學生的創新實踐上,上海交大以學生創新中心為載體和平臺,以新技術為牽引,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引入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新資源,并先后與華為、英特爾、IBM、微軟、騰訊、霍尼韋爾等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聘任了120多名企業導師,為學生創新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師資支持。交大還針對當前科技界和工業界關注的方向設立21項校級競賽,包括無人機、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工業4.0APP、智能出行等20多個方向。同時,學校圍繞以上熱門領域開設企業課程,與科創競賽互為支撐,為學生團隊協作、參加競賽提供支持。
在不斷深化大類平臺培養的同時,交大還推進辦學特區的建設,探索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拔尖人才培養特區致遠學院形成的交大特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致遠培養模式”,獲“Reimagine Education 2016”兩項全球教育創新獎。機械與動力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錢學森班旨在探索工程科學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為行業培養科學和工程素養兼備的全面型、創新型拔尖人才。2011年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入選“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今年入選教育部“三全育人”試點單位。國際化人才培養特區包括上海交大密西根學院與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上海交大密西根學院2014年榮獲“Andrew Heiskell國際教育革新獎”。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2016年被中法兩國政府評為“中法大學合作優秀項目”,2018年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