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7日,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植青振鄉”團隊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地探訪紅色教育基地,探尋紅色記憶,汲取奮進力量。
賽罕精神永續,薪火接力相傳。在塞罕壩展覽館,實踐團隊通過參觀歷史圖片、實物展品和影像資料,深入了解三代塞罕壩人艱苦奮斗的感人歷程。從“六女上壩”的動人故事到“馬蹄坑大會戰”的攻堅克難,從一棵樹到一片林的綠色奇跡,團隊師生深刻感悟到“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內涵。
陵園追懷先烈,忠魂激勵來人。在半截塔鎮烈士陵園,蒼松翠柏間矗立的烈士紀念碑莊嚴肅穆。半截塔村83歲老支書馮玉林將41名先烈在解放戰爭中組建自衛隊、英勇抗擊敵人的事跡娓娓道來,生動再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歲月。
在祭掃儀式中,全體師生整齊列隊,向革命先烈敬獻鮮花、行三鞠躬禮,并細心拔除紀念碑周圍雜草。面對鮮紅的黨旗,黨員師生重溫入黨誓詞,鏗鏘誓言在陵園上空久久回蕩。
紅色情懷筑夢,青春聚力前行。植保學子返回家鄉后,相繼尋訪家鄉紅址,到山西省晉中市廉政教育基地、遼寧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等地參觀學習,賡續傳承紅色精神。
黨課筑牢信仰,黨性砥礪擔當。團隊在塞罕壩展覽館、半截塔鎮革命烈士陵園、中國圍場馬鈴薯博物館三地實地拍攝制作“行走的微黨課”,通過青年視角講述塞罕壩精神、革命先輩事跡、馬鈴薯產業發展歷程,讓紅色基因在沉浸式體驗中扎根,推動紅色教育走深走實。
此次“三下鄉”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團隊成員深刻理解了紅色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強化了自身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使紅色文化在青年心中生根發芽。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本文系投稿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內容的真實性,如有爭議,聯系刪除!
|